人类纪
2002 年,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保罗•克鲁琛在《自然》杂志上发表文章,第一次正式提出“人类纪”( Anthropocene)的概念,用以指代地球最近的地质年代。人类纪被认为开始于18 世纪末,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地质及生态系统造成全球性影响之时,包括但不限于人为气候变化。
引言
在人类主宰地球的世纪,地球也在反作用于人类的家园。可预见的后果之一是未来的城市将越来越趋于扁平。这种城市扁平化受到某些极端生态或城市现象的驱使,例如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、由于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空气恶化、由于大量砍伐所带来的森林消退,等等。——人类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同时,也在重度的消费着周边的环境。
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扁平化效应?如何处理“人类纪”所带来的极端挑战?《后“人类纪”》课题,即是针对未来趋势的“人类纪”提出的设想。我们将基于当下人类活动给地球带来的环境压力加以预测,构想未来城市新生存模型。
第一阶段:Evolution Study
城市的发展,“人类纪”影响的形成和“后人类纪”可能的生存问题的出现,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其之后必然有可追溯的历史演变进程,而这些历史演变及人类在其中对环境和城市面貌做出的干预,即是如何应对“后人类纪”的突破口和构想依据之所在。
我们将提供六个不同维度的城市场(参考下文6张图),学生首先将研究选定场景的演变(evolution/context)、类型学角度的(typology)城市特点,理清此特定地点中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或社会问题,提出可发展为应对方案设计的主题及核心思路。
课程场地及其潜在设计情境选择:
这一部分研究将得出
选定场景的城市演变进程及特点、人类活动(建筑/规划/区域核心产业)对城市和环境的影响
选定场景在“后人类纪”可能出现的新问题、机遇与挑战,及其关键影响因素
关于如何应对“后人类纪”的提案主题及关注点
第二阶段:Create a New Typology
基于研究结论及确定的发展主题,学生将做出对选定场景“后人类纪”的应对方案,创造对于未来生存解读的新类型。
提案同时也需要兼顾场地原有的历史、产业、社会背景、居民生活状态,在尊重场地文脉延续的基础上,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近未来预测。
设计提案需要考量
设计提案的核心主题及关注点如何落实到具体设计
在面对“后人类纪”时的现实因素(如设计的受众人群、受众体量、区域投放规划、适用环境挑间、服务时长、随着时间推移此设计的变化,等等)
支撑提案的新兴技术或未来技术
选定场景原有的城市功能组织(program)在近未来的变化,并预测新的组织逻辑和体系
选定场景原有的城市文脉(context)及典型类型(typology)在近未来的延续与变化
新提案成为一个新类型(typology)的推广落实普适性

课程安排
注:学生将会从六个场景中挑选一个来进行设计,小组合作形式。
课时1:人类纪与“后人类纪”介绍、六种城市场景及其在“后人类纪”的潜在设计情境介绍,按个人或小组意愿选择一个场景
课时2:选定场景的历史及人类活动演变分析;城市功能组织(program)和相应的典型类型(typology);在“后人类纪”可能出现的新的问题、机遇与挑战,及其关键影响因素;个人对选定场景“后人类纪”的设计关注点。
课时3:中期汇报:研究阶段总结,以及关于如何应对“后人类纪”的概念性提案
课时4:设计逻辑梳理: 选定场景原有的城市功能组织(program)在近未来的变化,并预测新的组织逻辑和体系;选定场景原有的城市文脉(context)及典型类型(typology)在近未来的延续与变化。
课时5:概念设计草图及体量模型
课时6:概念设计模型深化。考虑支撑设计的新兴技术或未来技术;现实因素;成为一个新类型(typology)的推广落实普适性。
课时7:技术图深化;设计表现
课时8:最终汇报。
最终作品
1.从前期研究分析到方案具体细节,针对“后人类纪”的系统、完整的设计提案(3d 模型与表达)
2.详细的过程及最终设计的成果表达(背景研究/概念分析/平/立/剖/场景表现)。
3. 作品统一出A3横向文本,最后统一编辑,可供装订成书或提炼后用于作品集。
4. 过程及最终模型的成果表达。
5. 所有说明文字统一中英文结合。